一统天下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统天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一统天下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秦国是怎样一统天下的

2.三国谁一统天下?

3.中国历史上每任君王都想一统天下,为何外国人却很不理解?

4.秦国一统天下的顺序

5.春秋战国提出一统天下问题的是谁

一统天下

秦国是怎样一统天下的

       秦何以能由西陲的一个小部落,在周王迁都后才得以封为诸侯的小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呢。

        先从秦国的基础条件说起,这些在商鞅变法前就由秦朝先王们打下了基础。

        1. 秦国的国力:周王东迁,秦国就主要负责应对西边的游牧民族,戎狄甚强,秦国初年一直在挣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断的战斗中,秦国逐渐强大,到秦穆公时期,西边的戎狄大多平定,开始图谋中原,两度扶植晋国国君复位,又一度战胜晋国,获得霸主之位,虽然秦穆公之后秦国日衰,但是秦国的大国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了,春秋末年秦哀公还帮助楚国打败吴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地位虽然不及楚晋这样的霸主,但是和齐相当,比那些小国更是远远超出,即便在战国初年一度受制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但是秦献公(就是变法的秦孝公之父)时期对魏的战争已经由败转胜,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门一战大破魏军,斩首六万,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国和韩赵交战时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公孙座。这都是变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国没有这样的国力基础,象宋国卫国那样再怎么变法也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第一强国。

        2. 秦国的民风:秦国处于西陲,常年和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诸侯接触不多,民风近似西边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礼仪的中原文化不尽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国好些。而相对中原诸国,秦国人大都淳朴,善战,注重实际,虽然这样的民风不是文化的好发源地,但是对于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人民是最适合的,尤其是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或多或少变法,但是阻力都很大,这不单是贵族的反对,还有民众的反对,试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众怎么可能接受法家严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虽然百家争鸣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为百家争来争去,虽然辩才都练的炉火纯青,但是却不能使国家富强,反而是不喜欢玩嘴皮子(张仪非秦国人)的秦国老老实实将国家建设强大了。

        3. 秦国的地理位置,秦国立国西边,周王迁都后旧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属于秦国控制,但是总体上秦国还是远离中原,尤其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阻挡着秦国东进的脚步,所以虽然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一度战胜晋国,但是总体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不能进入中原争夺霸权。但是等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点反而成了优势。因为进入不了中原,秦国就一直专心经营西陲,战国初年灭了巴蜀后,秦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线作战,不象三晋赵韩魏那般处于四战之地,险要是险要,但是想扩张就四面受敌,战国初年魏国强盛无比,但是也挺不住齐国韩国赵国秦国轮番攻打。(就象一战的德国东线西线都吃紧。)而且秦国关中地势险要,有险可守,这又比处于东面平原的齐国好多了,齐国在战国初年强大无比,气势犹在秦国之上,但是五国联军长驱直入,齐国就险些灭国。而同样是五国联军,秦国将函谷关守住,虽然窝囊,但是不至于灭国。

        以上是秦国的基础,但是这些也就是基础,要使秦国由大国成为第一强国,还需要商鞅的变法。

        商鞅的变法大家只要上过学读过历史书就知道,内容就不多重复了,主要针对结果说一说。

        1. 政令统一:我们都知道,立法易,执法难,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大毛病了,但是其实在二千年前的秦国,这个毛病已经被商鞅的变法解决了。商鞅的变法细致严苛,轻罪重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大机器,无论官民,都必须在这个法律机器里运转,大家都有守法和监督别人守法的义务,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假如完不成做不到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拿塑造武器来说,武器上有标记,假如发现问题就要逐级调查问罪,有点象现代管理制度。

        商鞅颁布的法律很细,其中有一条,在马路上倒灰者获重罪。这点很可怕吧,倒灰是什么罪,不要说几千年前,就连我们现在的马路上不到处都是垃圾嘛,倒灰算什么?居然要判罪。这点确实不可思议,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是如此解释的,“倒在马路的灰很容易被风吹起,吹到别人眼睛里,看不见路就很容易冲撞,而冲撞就往往发生纠纷,致伤致死。”这样看来,如此判罪确实也有道理,不过也只有还没沾染靡靡之风的秦国人才能苛守这样的严苛法律多年吧,假如是要中原诸国和懒散的楚国人看到这样的法律,那马上就会开始大批斗了。

        但是,这样的严苛而有条理的法律却将秦国塑造成相当有效率的机器,(其实近代也有,刻板的德国和对面的日本不就是这样的嘛,而这样的国家才会创造国家机器)而政令公平统一使得大家不心怀侥幸,踏踏实实做事,务农,作战。

        用一句话来说,法律已经为了安排好了前面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选择走哪条路和遵守法律。

        2. 奖励:假如只有法律惩罚却看不到出头之日,那只能是恐怖统治或奴隶制度,不过商鞅的变法当然考虑到这点,他用奖励这点将大家的目光集中过来,让民众有出头之日,这和日后的科举制度将读书人吸引过来是一个道理,何况,他的奖励范围要广的多。

        奖励军功,战国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战争,而秦国人虽然好斗,但是不受纪律,而且之前的制度对一般的士兵没有什么激励,而商鞅变法后,下达严法,整顿军纪,禁止私斗,还需要大家对战争这种公战产生兴趣。商鞅之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还规定,即便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也不得超越标准获得田宅和臣妾,连衣着也有限制,所有的秦国人目光都集中到战争上来,如此秦军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同样,自宋之后做兵受歧视受欺压又没好处,而文人受到尊重,这样战斗力不低下才怪。)

        鼓励耕作:虽然战争重要,但是作为战争的保障,后勤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两种,武器装备和粮食。武器装备主要是工匠努力,有严法的控制来保证质量,至于粮食这就是关键了,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粮食,没有武器,可以削木为枪,但是没有粮食,那就要饿死了,没有粮食,谁也不会为你卖命,自古至今,粮食作为后勤的重中之中一直没有改变,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争长年累月,打仗占用了生产相当多的人力,又要提供不事生产的战士食粮。没有大量的粮食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商鞅鼓励耕作,耕作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允许私田,限制商人,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尤其是抑商这条,战国商业大大发展,但是那时没有工业支撑的商业大都是各地倒卖,而奇珍这些奢侈品不利国战,反而助长国人奢侈之风,而更关键的是商人为利往往囤积粮食,所以商鞅变法限制商人。不过秦国对商人并不是一味的限制,毕竟战国时期商人极为重要,一些重要商品被商人控制,无法单纯的抑制。)不过粮食供应这要等秦国拿下巴蜀,修建都江堰后才能称为解决。

        3. 中央集权:这大家都熟悉,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君王第一的集权统治,这秦始皇后来统一做的事其实商鞅大都做好了,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内不会出现挑战君王权威的第二势力,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这吸取了春秋时期甚或战国有些国家大夫之强于国君甚至取而代之的经验。这样的制度保证政治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对于常年战争的国家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央集权能在短时间调集最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是相当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秦二世之前的秦王,大都非平庸之辈,能牢牢控制朝政,而秦二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指望他维持秦国呢?)

        商鞅变法在秦国相当的成功还要归于秦国一直苛守商鞅之法,即便杀了商鞅本人。但是商鞅之法一直为秦国人所遵守,这样才能保证秦国之后的强盛。

        法家虽然重理性轻人性,重法残酷,但是法家对法律制度的研究,分析的细致,实在是儒家等诸子百家所不及的,秦国之法的细致,不亚于现代法律。之后中国虽然尊儒,但是法制上一直沿用秦法,当然刑罚没有那样残酷了。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之后的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之所以失败,全在于秦国一直遵守商鞅之法,而宋明很快就抛弃了新法。先不说新法是好是坏,单论法令朝令夕改这条,宋明之后的衰弱就可想而知,当然,宋明当时的情况比秦国要复杂多了。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还有三点:

        1. 名将:秦国变法使得战斗力提升,但是单纯的战斗力提升并不代表能战胜六国,六国之兵并不亚于秦兵,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冠于七国,魏国吴起创立的“武卒”也是超级强兵,楚国在战国末期还打败李信二十万秦军。所以说秦军是强,但是绝不能说达到无敌的程度。(秦军的弩兵或许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兵种,但是只能说对不能这种技术的游牧民族是占有优势,对于相同文明程度的六国军队就不一定了,六国应该也掌握了这种武器,否则秦军早就一统天下了。)所以,秦军需要名将。

        当然,秦军在整体上还是优于各国军队,假如在数量相同,将领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秦军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能战胜秦军的赵奢,李牧,信陵君,项燕,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自然,秦军也有自己的名将,司马错平巴蜀,白起伐楚,长平大胜,王剪六十万灭楚,没有这些名将,秦军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2. 不拘一格用人才:秦国重用各国人才,不拘一格,商鞅本是卫国人,为秦国变法,张仪是魏国人,为秦国出使各国,对六国伐交伐战屡屡成功,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楚国人李斯为秦始皇拜相立秦法,这些人非秦人,都在秦国立功,而且秦国并非只重法家,墨家巨子在秦国也受到相当尊重。(当然,儒家是不适合一心争霸的秦国的)这样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使得秦国立于诸强之上。(想想其他各国,燕国用了赵国人乐毅,立下无比大功,被猜忌,赵国名将众多,然廉颇老死于外,李牧被自己人害死,当然最冤的是魏国,白白为秦国提供了这么多人材不说,难得的兵法名家信陵君还受到自己亲族的猜疑,郁郁而终。)

        3. 运气:你要说一统天下没有这个运气确实不行,战国初年,变法后的魏国强盛无比,无人不惧,大有一统三晋,再建当年晋国伟业之势,秦国虽然一度战胜,但是魏国仍强,走了吴起又来庞涓。偏偏齐国来凑热闹,孙膑妙计打败了庞涓,也毁了魏国,使得秦国前的第一块屏障消失了。

        魏国倒下了,不过齐国站起来了,这个庞然大物实在强大,秦国在他身上也占不到一点便宜,齐国论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秦国,位于东方,不用双线作战,又是当年霸主,文化之国,由他统一六国比秦国要顺理成章,问题就是出了个乐毅,五国联军不但把齐国险些灭了,还把齐国人的锐气打没了,自从齐国坐等秦国灭各国,就是不帮忙,直到秦军一来直接投降。

        齐国弱了,楚国倒是一个大国,疆域大,势力大,上天却为秦国送了一位张仪,为楚国送去一位楚怀王,硬生生用一张嘴把楚国折腾个半死,连楚怀王都老死秦国。可怜啊可怜。

        赵国自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张,赵奢战胜秦军是为各国打了一针强心针,但是命关赵秦两国国运长平一役……怎么说呢?就算秦国派出了奸细,但是赵王不一定听啊,就算听也不一定换上赵括,就算赵括带兵……也不至于四十万被包了饺子,天下大势就此决定。

        好不容易出了李牧,后来的赵王居然还能上第二次当,自己解决自己的干将……

        你说,秦国一统是不是有运气。

        秦国经过几百年积累,日益强大,而能与之抗衡的对手一个个都衰弱了,终于在嬴政手中,短短十年秦国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秦之伟业达到顶峰,而嬴政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皇帝——秦始皇

三国谁一统天下?

       秦始皇姓赢,名政,十三岁继承王位,二十二岁开始亲理朝政,铲除了把持朝政的吕不韦、嫪毐等人后,重用李斯、尉缭灯贤臣,从此,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三十一岁之时,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作为战国晚期最有实力的国家,秦始皇亲政之始,就是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规划,他听取李斯的建议,采取由近及远,逐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可是实施这个作战计划之初,就发生了一点意外,那就是韩国的一个叫腾地郡守投靠了秦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秦始皇在他的帮助之下,于公元前230年,轻而易举的攻破了韩国。

       之后,秦始皇便按照原计划进攻赵国,当时六国当中,就数赵国实力雄厚,又有名将李牧坐镇。所以,秦始皇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非常不顺利。尽管多次出兵,可往往都是无功而返。在公元前229年,秦始皇乘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再次向赵国发动了进攻。可是,赵国的城池却因李牧的存在而固若金汤,结果这场战争僵持了一年,也丝毫未见任何转机。后来,秦军使出“反间计”说李牧要造反,结果赵王信以为真,派人将李牧暗杀。李牧一死,赵国再无良将。终于在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王被迫降秦。

       秦国在灭了赵国之后,与之临近的燕国惊慌不已,于是燕太子丹命荆轲刺秦王。荆轲失败之后,秦国向燕国发兵,尽管没有直接灭了燕国,可这时的燕国已经是名存实亡。

       统一了北方,秦始皇开始南征,首先进攻的就是魏国。魏国不敌,向齐国求救,可是齐国却置之不理。于是在公元前225年,秦将王王贲攻入魏国首都大梁,生擒了魏王。

       秦始皇没有因为楚国没有助魏而放弃攻打,在灭魏之后,命令李信和王翦率20万军队进攻楚。老将王翦认为,楚国仍有一定的实力,20万军队不足于取胜,可是秦始皇不听,王翦一怒之下就告老还乡了。结果,李信所带领的20万军队为楚将项燕打败。这时,秦始皇才知道王翦的看法是很高明的。于是,就找回了王翦让他率领着60万大军攻楚。经过数日的激战之后,楚军死伤殆尽,楚将项燕也力战而亡。

       曾经辉煌一时的战国七雄,现在只剩下了秦、齐两家。而现在秦始皇灭齐,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原本,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国一直是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可是在公元前284年,因为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所以,在秦军打来的时候,齐国未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至此,战国时代正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每任君王都想一统天下,为何外国人却很不理解?

       统一如下:

       是司马炎,三国末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控制魏国实权。魏国灭掉蜀国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废掉魏帝,自己称帝,建立晋朝。然后继续攻打吴国,公元280年吴主孙浩奉玉玺投降。司马炎在朝堂之上指一凳子曰:孤设此座,等卿久已。吴主孙浩也说:臣在江南也曾设此座恭候陛下。

简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秦国一统天下的顺序

       在古代,我国可是抓的农业,因此土地和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而外国人他们的经济是以商业为主的,他们注重的是市场,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那种农业是需要有土地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什么朝代,是谁当皇帝,他们都想要天下一统,想要自己称霸。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根本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统一天下的人,也就只有秦始皇,他是一个有着雄才伟略的皇帝,做过不少的第一。但是他却没有存在多长的时间,不过他设置的很多的东西,对后世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作为皇帝们,他们都想要做能够统一天下的皇帝,其实只是因为秦始皇这个实现了同意的始皇有的。所以后来的人们,都会觉得如果不能统一,也就不算是真正的皇帝。但是想要统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非常难的。不过在西方国家,人们都没有这种思想,各个国家的国王,也都是各自为政,他们也没想有一天可以统一全部地区。

在古代常常发生的战争中,基本都是因为想要夺取领土而引起的,就像是三国的时候,皇帝就算再无能,他也会有这种想法。似乎秦始皇就是他们所有皇帝的榜样,也是一个根本超越不了的榜样,他们谁都想名流千古。可是在历史上西方国家也从没有过统一,就像最兴盛的罗马时期也没有过,所以在这点上我们和外国是有着不同的理念的。

春秋战国提出一统天下问题的是谁

       韩(公元前230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赵(公元前222年)、齐(公元前221年)。

       1、韩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2、魏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3、楚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4、燕

       秦王嬴政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军又增加兵力,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故暂停进攻。

       5、赵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6、齐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

       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前,从伏羲到周朝,所有中央政权的开创者,只想做天下的共主,没有统一天下的理念,远古时代,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夏启、商汤、周武王,他们的梦想只是想做天下共主,统一天下的理念并没有在他们的时代形成。所谓天下共主,就是天下各国诸侯,依据他人的品质和德行,推选出有威望的人来当盟主,号令天下诸侯,并享有讨伐不听话的诸侯的权力,但没有剥夺诸侯世袭地位的权力,这样的体制,从而导致,从伏羲到周天子,都要通过征讨那些不听话的诸侯,来树立威信,与分裂割据时代的战争没有任何区别。

       周朝晚期,孟子说∶"天下定于一。"孟子的话其实就是要天下诸侯重新尊周天子为共主,并非统一天下之意。后来儒家宗师荀子、法家宗师韩非,先后提出统一天下的理念,但天下人都觉得这些不切实际,触犯了自己祖国的利益,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当楚国人听到荀子和韩非的话,第一个站出来说:“哼,不切实际,当初先祖楚庄王问鼎中原之后,楚国尚且等了600年,不能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怎么能一统天下呢!现在我们连灭亡周朝的威信都没有,如何统一!”

       齐国人说:南有楚国,北有燕国,西有三晋和秦国,统一天下难哪!

       韩国、赵国、魏国:“唉,幸亏楚国和齐国,都不想消灭我们!”

       燕国:“啊,统一天下,真是痴人说梦!”

       秦国当时的秦王,秦昭襄王说:“昔商朝始祖契有功于尧舜禹,享国400年后,商朝开国天子商汤,取代了夏朝,周朝始祖弃有功于尧舜禹汤,享国1000后,周武王灭商,成为天子。现在我也要效仿他们,灭周朝,废周天子,迁九鼎,向天下宣誓一统天下之志!”几年之后,秦昭王果真命人消灭了周朝,废掉了周天子,迁九鼎于咸阳,之后九鼎便下落不明。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项羽说:“迟早有一天,我要证明,秦始皇一统天下,是不切实际的理论,是错误的做法。”

       熊氏王族说:“我熊氏楚王一脉,已经没有人能光复楚国了,只能依靠外姓族人,帮我们复国了。”项羽消灭秦朝几年后,熊氏最后一个楚王被外姓族人项羽杀害。

       刘邦消灭项羽,一统天下后,说:“谁敢说,一统天下是不切实际的理论,必诛之。”

       此时,天下人才发现一统天下是对的,只做天下共主,天下还会战乱不断,从伏羲到周天子,哪位国君登基,不去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这与战乱有什么区别,

       不过刘邦还是施行郡藩制,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中华真正有了统一的气象。

       好了,今天关于“一统天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一统天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