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_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望门投止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下一句是什么

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是什么意思

望门投止_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下一句是什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不论是逃亡的还是留下的,都像昆仑山一样雄伟高大。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这首诗出自清代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在狱中所作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诗的原文如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白话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饥完成维新变法的大业。

       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都有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扩展资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这一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9月21日,谭嗣同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狱中题壁(谭嗣同诗作)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 - 望门投止 -

       望门投止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张俭传》:“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尸变》:“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门投止’,则翁家各客宿邸满。”

       东汉时,张俭任山阳东部督邮,见中常侍侯览与其家属,在防东仗势欺民,残虐百姓,恣意妄为,违法犯罪。便上书皇上,揭发其恶,案涉其母,乞请诛之。然书为览所截,不得通传,自此与览有仇。有同郡人名朱并者,性极奸邪,素为俭所鄙弃,故于俭有隙。其为报一私之仇,诬俭与同郡廿四人结党。览遂趁机四处搜捕。俭亡命遁逃,“望门投止”。人人敬其气节,皆多留之。后投奔李笃家,遭毛钦操兵诣门搜之,笃说钦曰:“俭闻名天下,非为罪而亡也!愿君放之一马!”钦叹息而去。后笃送俭出塞,故而得免。其涉案之广,伏重诛者数十人,宗亲尽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望门投止”。原指见人门户,便往投宿。后形容逃难或窘困时,暂求栖身处之仓促境况,常用此语。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出自唐朝诗人谭嗣同的古诗作品《狱中题壁》第一二句,意思是: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

       其全文如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1、张俭(jiǎn):东汉末年,张俭因弹 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

       2、杜根: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译文

       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1999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十二版发表赵金九先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新解》一文,认为该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意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的事件中“去”之康有为、梁启超与“留”之谭嗣同自己无论去留与否,其行为皆肝胆昆仑云云。本人认为赵金九先生的观点及其文中所引述的其他人的观点,都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望门投止”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